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Camelot

 
 
今天看了由女神(^^) Natalie Portman 主演的【Jackie】。

電影一開始便從一首音階"走鐘"的沉重樂曲緩慢拉開序幕,
帶領我們進入「疑雲滿布」的暗殺事件中,
在此片之前我先停格回想,
由於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事件早於我出生十多年,
有關他從政的認知無非透過一般報導傳論、
新聞攝影歷史、或是近年看到的相關電影如【
Thirteen Days】(驚爆十三天)、
前陣子看的【Hidden Figures】(關鍵
少數)...等略知一二。
至於對賈姬的認識,更只有停留在像黛妃一樣的時尚印象,
因此看這部片是透過一位男性記者親訪賈姬,
以回憶的方式敘述整個暗殺事件始末。
 
說真的,本片不像一般的商業大片那樣高潮迭起那般討喜,
但就我接連看了幾部 Natalie Portman 主演的片子後,
發現她還蠻喜歡演這種深沉的角色,(^^)
在記者訪談中的言詞口氣,
不難感覺出他的立場就如一般大眾看賈姬的角度,
想知道她歷經刺殺事件的心路歷程,
又想讓報導富有取悅視聽的效果。
豈料賈姬哪是省油的燈,
她深知媒體能操弄事實的特性,
堅持在訪談後需能親自審稿,
以確保她的夫婿可以在後世如林肯總統那樣為人景仰。
 
但影片讓人欣賞的地方在於畫面會說話,
在我從女人的角度看來,
雖然在記者面前她態度強硬,
但敘說時的拍攝畫面搖擺,
暗殺前幾天失魂落魄菸酒不離在白宮裡漫遊,
賈姬在面對鏡頭時,
攝影使用了牛眼構圖讓不安的氛圍持續擴散,
不僅在暗殺事件後回到白宮,
早在賈姬拍攝介紹白宮的片子時就可感受到一個女人身處男人政治圈中的不安。
在男人的政治圈中她不能為所欲為,
丈夫死了她不能談論確切死因,
只能將他厚葬塑造偉人的形象,
讓大眾把矛頭指向共產黨或政治恩怨然後淡化事實。
(當然有關殺手的真相也就此成為懸案)

「身為第一夫人,也要有隨時會搬離白宮的心理準備」,
是賈姬回答記者問到搬離白宮是否失落時的淡定回應。
試想一個年輕女人從被捧在眾人手心的第一夫人瞬間淪為寡婦,
不僅要在最短的時間籌備處理葬禮細節,
還要安撫自己的一雙兒女、
以及迎面而來白宮易主要盡快搬遷的等等問題,
相信眼前平凡的我們應該會把「崩潰」當成第一選項。
如果沒有堅毅的個性,
恐怕早就瘋掉,哪還能在國葬十幾天之後,
她可以 "睜眼說瞎話" 對記者說 "我不會抽菸"、"剛才那段我從來沒說過"。



 
偌大的空間顯得年輕賈姬更加渺小緊張
 
 
失去丈夫如遊魂般走在空洞的白宮 


 
回憶「短暫的耀眼的一刻」背景畫面歪斜,
隨著舞蹈晃動除了暗示時局動盪以外,也有即將崩壞的預兆
 
 
 
你可以說賈姬為了自己的虛榮也好,
為了塑造甘迺迪的形象也好,
這一切充滿心機的安排,
要付出多麼沉重的代價,
神父對她說的一番寓言,
(大意:神讓一個人失所困頓,是為了彰顯祂的存在)
人活在世上,如果不選擇接受它(命運),就是選擇死亡。
以及最後鼓勵她堅強才能將生活回歸日常。
畫面又重新跑出遇刺的當下,
跟電影前半部相呼應比較:
前面除了槍響以外幾乎都消音,
第一夫人出現的畫面也大致端莊如前,
以上為旁觀者對賈姬的印象,
後面女主角顫抖的試圖幫倒下的丈夫止血,
那驚恐哀慟的表情聲音伴隨呼嘯而過的風聲...
或許只有在一旁貼身侍衛才能真正感受到賈姬的驚恐。
一切虛虛實實,表裡分明。
 

 
這兩個畫面瞬間讓人有內心成熟轉換的感覺,
也有著一眼看盡世間冷暖的滄桑
 
 
 
要說本片沉重的調性是否合觀眾口味我並不在意,
個人算是蠻喜歡的,
除了
Natalie Portman詮釋落難的第一夫人演技無話可說以外,
配角們也有不少亮點存在~
例如詹森總統夫人在達
拉斯接機時公關式的諂媚、
丈夫在緊急宣誓就任總統時隱藏不住中大獎的表情、
還有賈姬低調遷離白宮時在另一頭忙著重新裝潢的一臉冷漠令人百感交集...
在賈姬身邊的Nancy雖然 開始擔任打理第一夫人"門面"的助理,
但或許她才是賈姬在白宮中可以信任交心的朋友;
自古多少歷史人物興亡,
他們的功成名就,說穿了都靠後世的文筆奠定英雄/梟雄的地位,
從電影的角度賈姬依舊美麗時尚,
然褪去光亮耀眼的外表,賈姬也不過就是個平凡的妻子/母親/女人呀!
 
以上圖片來源:Google。


 
 
【延伸閱讀】(請自己點入youtube連結)

  • 找到早期賈姬拍的白宮介紹片
    Natalie Portman模仿賈姬的聲音和略顯青澀的表情還蠻到位的。^^ 
  • 【Jackie】原聲帶貫穿整部片子的扭曲開場~ "Intro"。
  • 象徵短暫耀眼,風華絕代的片刻~ "Camel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